您的位置:首页>生态保护资讯
生态保护资讯 时间: 2015-03-13   来源:   【 |  | 】  【打印

中国MAB:2014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发展战略报告——人与生物圈计划与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前 言

  中国沿海的滩涂湿地特别是其中的泥质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对维护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是中国的国际责任担当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滩涂湿地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些年来,沿海各地开发热潮兴起,由于国家相关法律不健全,再加上地方上的规划不合理且超前,滩涂湿地被大量围垦占用和破坏。这种情形在黄渤海一带最为明显,当地存在着世界上最大的泥质滩涂湿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为此于2012年形成第28号和第51号决议,敦促相关各方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该地区滩涂湿地遭受破坏的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警告,如果再不加强黄渤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将在十年左右消失。

  为了加强保护,需要整合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探讨,以达成以下目标:一、厘清中国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临的重大挑战,筛选出其中重大的科学问题;二、列出最紧迫的研究清单,向有关部门提出立项和政策建议;三、组织中国沿海滩涂湿地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协同创新队伍,推进相关国际合作,培育领军人物与相关领域的创新团队;四、策划成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沿海滩涂湿地科学管理决策智库。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积极顺应形势所趋,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利用其自身优势和特点,过去十多年来开展了较为充分的调研,并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注意发展相关的保护区成员,加强其能力建设。总体上,国家委员会对中国沿海滩涂湿地的认识如下:

  问题与挑战

  一、海岸带湿地综合了全球和区域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是洋流、大气、河流、海陆生物类群、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界面,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和监测起步较晚且孤立分散,知识和经验交流不充分,导致数据不统一且共享不足;此外,国际交流不够,缺乏更广阔视野。以上因素造成难以开展大尺度建模预测,难以科学地指导国家和地方的立法、保护及开发规划的制定、人财物的调配等。

  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热潮下,各地海岸带湿地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集约化养殖、房地产开发、观光旅游,但由于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开发等同于破坏。

  三、科普教育不足,导致官方和公众未充分认识到海岸带湿地的价值和脆弱性,以及传统文化对保护和利用的促进作用。

  优势分析

  一、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涉海问题空前重视,美丽中国的构想不能缺乏海岸带湿地这一元素。

  二、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至今已经实施了40多年,借助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及各区域或专题网络(特别是世界岛屿和沿海网络),该计划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已经相对完善,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介导下,能为我国开展海岸带湿地研究与保护提供一条良好的国际合作途径。

  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具有跨学科、跨部门和中立的特性,而且有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依托,有助于组织、协调海岸带湿地保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四、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首创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海岸带湿地保护区群可以利用。

  五、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人与生物圈》期刊已经成熟,适合向学界、政府和公众推广海岸带湿地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行动建议

  一、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等机构的协调下,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岸带湿地保护区群为基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国海岸带湿地保护区网络”及其相关公共数据库,国家和地方为其提供充足保障。该网络将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而选取其中的代表性成员例如盐城和雷州半岛保护区群为试点尤为必要。网络内定期召开研讨会,开办培训班,开展国内国际交流(特别是与东亚和东南亚方面)。

  二、各方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继续推动更多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及世界岛屿与沿海网络。

  三、支持《人与生物圈》等科普传媒,整合各方的声音。

  四、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参与,支持其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尝试。

  五、选取一些依赖海岸带湿地生活的、具有广域性分布的、容易监测的物种,例如候鸟、某些海洋鱼类及海洋哺乳动物,加强相关监测,以此评估大时空上发生的生态环境变化,作出早期预警。

  六、编修全国性的海岸带湿地功能区划,实行有差别的保护和开发。

  七、重视围填海项目的短期及长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应研究,重视相关工程技术研究。

  八、重视涉海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例如赶海文化和雷文化),加强与人类学、历史学等社科领域的合作。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传真:010-68597591 办公室电话:010-68597591 邮箱:mab(at)cashq.ac.cn[将“(at)”替换成“@”]
人与生物圈编辑部电话:010-68597516 邮箱:mabmag(at)163.com[将“(at)”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