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拥有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候鸟迁徙通道。在人类活动的重重压力下,大自然馈赠的这一珍贵遗产需要得到强有力保护。
2019年是《人与生物圈》杂志创刊25周年。通过回顾杂志过往的经典瞬间和一线案例,从人与生物圈的角度探索未来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之道。
把握国家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的普惠性政策,并倚重科技力量,贵州省已成为落实与推广人与生物圈理念的良好示范地。
缅甸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缅两国合作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将有力地指导自然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造福于两国及区域广大人民。(最后更新日期:20190719)
自然博物馆是展示地球及其生命演化的殿堂,对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在中国生态文明兴起的当下,一座真正的国家级自然博物馆立馆在即。
转基因是当前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专辑将从科学的角度,集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探讨这一生物新技术。
2018年是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45周年暨中国MAB成立40周年。中国MAB为此举办了纪念大会,充向各界分展示“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成就。
2018年是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45周年暨中国MAB成立40周年。在丰硕的历史成果中,中国MAB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生态保护无国界。中缅山水相连,两国科学家密切合作,过去几年在缅甸特别是其北部地区开展了深入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取得了许多新发现。本期专辑将带你走进地球上这一片物种的世外桃源。(PDF最后更新20180528)
一片小小的叶子连接了世界几大文明,承载着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新时期又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内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一一品读。
长江中下游平原,人类几千年来不断与洪水作斗争,在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江湖的大规模萎缩与阻隔,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并理顺江湖关系。
中国黄山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同时,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是践行人与生物圈理念的良好平台。
国家公园是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专辑剖析了一些先行试点的探索历程,同时引入专家的观点见解。
2017年是中国大陆观鸟活动发起第二十年。科学的引导和有力的管理,将有助于这一种自然教育及保护方式的蓬勃发展。
南极亿万年来调控着全球环境气候,其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理独特,是人类认识宇宙、地球以及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窗口。同时,南极也是脆弱的,尤其是当前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