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中国派遣以简焯坡为代表、陈永林和金鉴明为顾问、张冲理为翻译的代表团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二届国际协调理事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该计划的会议,也是自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以来中国参加的第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自然科学的专业会议。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简称“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由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建立,其日常机构——秘书处设立在中国科学院,以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中国科学院为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运作提供了人员配置及经费的保障,同时中国科学院背后强大的专家集体为“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顺利开展给予了智力投入和支持。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媒体和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MAB及其秘书处自成立以来积极履行职责,尤其是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协助中国34个自然保护地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创办了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领域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大众科普期刊——《人与生物圈》。
在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推动下,“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相当成功。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下属的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将弗雷德·帕卡德奖(Fred M. Packard Award)授予中国MAB,这是该委员会为表彰在自然保护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的最高荣誉奖。2011年4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秘书长Natarajan Ishwaran先生来华访问,他指出,在发展中国里,中国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建立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网络平台和期刊媒体宣传交流平台。
但是,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工作也在不断面临挑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但付出的环境代价高昂。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优势,也是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毁了之后再想恢复,在不少情况下就会很难。为此,中国MAB及其秘书处期待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保护区管理者以及社区居民一起,进一步落实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生态文明。
(最后更新至2025年02月11日)
2011年4月,时任国际MAB秘书长的Natarajan Ishwaran先生来华访问时,中国MAB许智宏主席和王丁秘书长向其赠送《人与生物圈》杂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