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传播力培训班圆满结束
文/郑成武 图/中国MAB秘书处
2017年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中国)传播力培训班于4月19日圆满结束。来自中国29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负责宣传传播工作的负责人及正在申报和预备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单位代表共同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共有51名学员接受了传播力培训,并获得了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签发的培训结业证书。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振宇、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繆杰、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媒体传播专家组组长郑成武、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维勇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杨劲松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研究员董麒等同志在闭幕式上向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届培训班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和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联合举办。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员培训基地·梵净山基地承办了本届培训班。
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加强了绿色传播工作力度,着力培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成员单位宣传与传播工作的业务能力,以此推进保护区绿色传播实现新的跃升,充分发挥保护区自然教育的科普功能,彰显保护区生态价值,为全社会更好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作出应有贡献。
经周密筹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2016年年会上宣布成立媒体传播专家组。《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业务骨干共17人,应邀成为媒体传播专家组成员。在本届培训班上,媒体传播专家组成员为学员们讲授了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受到学员们普遍好评。
本届培训班在三个方向上为学员们安排了课程:第一是新媒体课程,专家们讲授了融媒体的发展与运用,移动媒体(手机)的拍摄、影像技巧和配音、编辑技术,保护区声音资源的录制和使用,无人机摄像技术与应用,移动媒体的传播技巧。学员们听了这部分课程后,评价集中为一句话,“脑洞大开”!
第二部分课程是新闻价值判定与挖掘,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面对海量的保护区工作信息、环境信息、动植物科普信息,如何判定其新闻价值,如何挖掘其新闻价值,如何从公众感兴趣的角度编写新闻作品,如何做到文、图、影像、声音、数字、图标等信息要素融合表达,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到位率。学员们听了这部分课程,纷纷表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闻的传播规律,“从公众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科普传播,让我们的保护区变成媒体上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宝库,这是我们最大的学习收获。”
第三部分课程是保护区公共关系工作的有关内容。专家们强调了保护区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基本舆情态势,指出保护区在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和媒体关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第61号文件和第80号文件的要求,及时发声,稳妥接受媒体采访。学员们经过学习和演练,认识到及时发声的重要性,提高了回应舆情的业务能力。许多学员们在晚饭后还积极上“晚自习”,在专家指导下演练媒体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届培训班在教学期间,还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媒体传播专家组成员分别与各自负责联系的保护区宣传负责人面对面对接商谈。这是媒体传播专家组成立以来,专家与各自联系的保护区宣传负责人首次集中见面沟通。在对接沟通中,专家与各自保护区展开了深入的商谈,帮助保护区确定传播内容,规划传播主题,商定传播作品采编方式,全面落实了媒体专家与保护区定点、定人联系的工作路径和机制,为保护区绿色传播新的跃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媒体传播专家组的工作稳步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