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培训班结业
文/郑成武 图/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MAB)秘书处联合国际动物学会(ISZS)和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等单位,于2017年6月26-30日,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培训班”。
中国MAB国家委员会媒体传播专家组组长郑成武,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韩春绪,广东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新,广东省始兴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卢保新,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朝明等出席开班仪式。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叶华谷,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肖治术、博士后陈立军,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龚世平,中山大学博士李步杭、鸟类学博士生赵岩岩,广东韶关学院教授徐剑,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黄敦元,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何桂强、广州林芳生态科技公司工程师吴林芳等专家,担任了授课及监测作业指导任务。
长白山、鼎湖山、梵净山、武夷山、博格达、丰林、天目山、南麂列岛、茂兰、高黎贡山、黄龙、车八岭、猫儿山和牛背梁等14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BRN)成员,浙江清凉峰、贵州麻阳河、河北衡水湖、广东始兴南山、广东内伶仃-福田、江西九连山、广东南岭、吉林汪清、湖南壶瓶山、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和山东昆嵛山等12家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员,广东省的连南板洞,大埔丰溪,怀集大稠顶,连山笔架山,连州田心,曲江罗坑、石门台,翁源青云山,珠海淇澳-担杆岛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派专职人员共48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在简短开班仪式后即进入业务学习。26日上午讲授课程有:生物多样性网络化监测与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建设、鸟类识别及监测技术介绍、生物多样性监测培训方案及生物监测APP使用;下午讲授课程有:中国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建设规范、两栖爬行类识别与监测技术介绍、现场监测技术示范及分组练习;晚上讲授课程有: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CameraData应用、两栖爬行类监测训练。
27日上午是系列训练课程,现场分组包括:红外相机布设、鼠类笼捕、鸟类样点/样线设计、植被调查。下午讲授课程有:植物识别与监测技术介绍,蝴蝶、蜜蜂识别及相关监测技术介绍。晚上继续讲授红外相机数据管理系统CameraData应用、两栖爬行类监测训练课程。
28日上午是系列训练课程,现场分组包括:鼠类笼捕、鸟类样点/样线设计、植被调查、蝴蝶调查。下午是分享和考察学习课程,学员们分享了蝴蝶监测经验和红外相机监测经验,参观了车八岭博物馆,听取了车八岭公共科普教育的经验。
29日上午是系列训练课程深化,学员们开始熟练地进行现场分组,包括:鼠类笼捕、鸟类样点/样线设计、植被调查、蝴蝶调查等项基础作业。下午,来自车八岭、鼎湖山、南岭、梵净山、牛背梁、高黎贡山等保护区的学员,分享了各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经验,引起全体学员强烈共鸣。晚上还进行了两栖爬行类监测训练,同时各类群监测小组总结经验,准备监测训练报告。
30日上午是巩固学习、训练成果,学员们认真完成现场分组训练,包括:鼠类笼捕、鸟类样点/样线设计、植被调查、蝴蝶调查。下午各类群调查小组总结学习收获,分享作业经验,明确努力方向,共同表示一定以本次培训所得为突破口,下大力气,共同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