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顺利完成第一个十年现场评估工作
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亚平院士,率评估工作组对汗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了第一个十年现场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组实地考察了保护区中心管理站,了解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宣教、保护管理等工作成效;考察了航空护林局,了解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的发展情况;考察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馆和自然教育学校,了解了保护区在重点物种保护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考察了内蒙古森工集团“冷极”系列产品,全面了解了保护区绿色发展模式的情况。现场考察期间,评估工作组召开社区座谈会,与当地居民代表交流座谈,深入了解社区近十年的发展情况。
10月17日上午,王丁秘书长主持召开评估大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张亚平院士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代钦出席评估会议并讲话。会上,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良表态发言,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总支副书记、局长吴宝山汇报工作。

张亚平强调,为保护区进一步加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是强化生态与文化协同保护,筑牢保护根基。要坚持寒温带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二是深化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多方共赢。要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路径,协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社区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与基础保障,完善协作机制。要推动建立“国家—地方—保护区”多级协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提升保护区管理支撑能力。四是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治理效能,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保护管理体系。五是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生态保护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王丁代表专家组对保护区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意见建议。他指出,保护区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科研监测和森林防火工作,有效保护了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区积极依托鄂温克使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自然研学和林下经济,持续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实现了“一区一法”的重要突破;保护区还积极与国内外保护区、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成果显著。未来,他希望,保护区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建强人才队伍,深化智慧保护区建设,完善以冻土、积雪为代表的典型冰冻圈关键要素监测体系;加强文化教育与品牌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域融合,提升大社区发展的影响力;努力建成全球寒温带生物圈保护区的重要典范。

代钦表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进一步缩减,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增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我们持续提升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这些举措让汗马保护区实现了从传统守护向现代治理的转型跨越,成功跻身“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行列。内蒙古作为委员会成员单位,将一如既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宗旨,以本次评估会议为契机,持续创新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切实守护好珍贵的自然遗产、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维护好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人与生物圈保护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政府、根河市政府、内蒙古森工集团相关领导和代表,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长白山、西双版纳、佛坪、呼伦湖、赛罕乌拉、锡林郭勒,大青山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内蒙古毕拉河、额尔古纳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有关单位领导、代表和特邀专家参加了此次评估。

文字:乔娜
图片:马健、杨琨
审核:房强、王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