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和陕西周至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年9月26日至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在杭州临安召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至此,我国加入该网络的成员达36个,数量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


会议审议大青山、周至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资格
会上,“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拉蒂法·亚库比分别向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牛喜山、西安市副市长解宁元授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证书。两位代表向理事会各理事国及观察员国代表和专家表示感谢,并在大会上发表感言。


大青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牛喜山、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解宁元在会议上发表感言
大青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历史上著名的阴山山脉核心区段,从东到西地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等三个地级市。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388869.91公顷,其中核心区109496.25公顷,缓冲区80988.5公顷,过渡区(可持续发展区)198385.1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边缘物种群落为代表的半干旱山地森林。保护区内居民约5907人,保护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辐射周边约550万人民。

国际协调理事会领导向大青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表示祝贺并相互交流
大青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所处地区的生态屏障价值远超其地理边界。作为黄河“几”字弯顶端的生态堡垒,大青山地区的山地森林-草原复合生态系统每年水源涵养量超过20亿立方米,支撑着河套平原地区以农业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青山地区地理垂直带谱形成的独特生境,是蒙古扁桃和黑鹳等47种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温带草原区罕见的生物多样性“诺亚方舟”。在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大青山地区的生态防御功能更加凸显。监测数据显示,大青山地区南麓防护林体系使区域沙尘暴频率降低了40%,直接拱卫内蒙古至为重要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的生态安全。
此外,大青山地区还是解码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天然实验室,其山地-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典型特征,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供了独特样本。在生态区位方面,大青山地区也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节点,其湿地生态系统支撑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鸿雁种群的繁育。
距今50万至40万年前,大青山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其中大窑村所在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挖掘发现,大青山和山缘台地上有数十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如包头市敖陶窑村古城,托克托黄河北部、大黑河东岸的受降城,以及北枕大青山的三娘子城。大青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激烈碰撞交融之地,其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发源于大青山的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末端最后一条一级支流。这条河流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圣地、闻名于世的《敕勒歌》的故事发生地——敕勒川的母亲河。
大青山地区的蒙古族人民从萨满信仰转向藏传佛教的过程中,一直传承和弘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明清以来,大青山地区是山西、陕西移民“走西口”的关键地带,他们将农耕文化,包括黄土高原的戏曲和饮食习惯带到了大青山地区,并与当地民族文化和谐相融,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生动写照。

大青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团队与国际协调理事会领导合影
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南部、被誉为“中华祖脉、中央水塔、物种基因库”的秦岭主脊区域,横跨秦岭南北。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69004.39公顷,其中核心区29356.23公顷,缓冲区12443.73公顷,过渡区(可持续发展区)27204.4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川金丝猴和秦岭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居民约3993人,保护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辐射周边约1000万人。

国际协调理事会代表向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表示祝贺并相互交流
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和北亚热带湿润区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孕育了保护区南北麓、东西部特征迥异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过渡性和垂直带谱特性。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秦岭大熊猫核心种群主要分布区及其向东扩散的唯一生态走廊。
保护区在地理上处于我国南北、东西交汇处,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受地形、地貌影响,保护区所在地区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丰沛,水资源丰富。保护区内共有大、小河流14条,其中湑水河流经汉江汇入长江,其余13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注入关中平原的“生命之河”——黑河,再经渭河汇入黄河。过去数千年来,正是在包括周至在内的秦岭地区提供的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滋养下,关中平原成为富庶的“天府之国”,造就了汉唐盛世和西安作为世界级古都的美名。
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所在的周至县注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该县是全球最重要的野生猕猴桃原种地之一,1998年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野生猕猴桃保护区,区内有猕猴桃种质资源8大类120余种。周至县拥有约1600年的猕猴桃栽培史。历经近50年的探索,当地已成功培育翠香、瑞玉等知名的优质品种十余个。当前,周至县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县栽植面积达43.2万亩,年产鲜果5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猕猴桃单产产值超34亿元,32万群众依托这一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所在地是中华传统文化重镇。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位于该地。楼观台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所在,在历代官方和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周至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这一本土宗教中孕育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哲学思想,启迪了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周至还是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所在地,仙游寺因拥有隋代佛舍利而扬名海内外。

周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团队与与国际协调理事会领导等合影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约20个国家近30个新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授牌,这是过去20年来新增成员数量最多的年份之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现有142个国家的780多个成员,自2018年以来新增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地,相当于玻利维亚的国土面积。今年,六个国家,即安哥拉、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冰岛、阿曼、塔吉克斯坦迎来了它们的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而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则成为首个将全境划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评述:
今年新增近三十家成员,使我们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保护着地球约5%的陆地面积。在这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人们不断开展创新性探索,以平衡自然保护与可持续生计维持之间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动员各国政府、科学界、民间社会以及当地和原住民社区,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撰文和摄影/先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