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护区建设进展
保护区建设进展 时间: 2021-11-23   来源: 安西自然保护区王亮、裴鹏祖撰稿   【 |  | 】  【打印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近年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项目、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和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期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目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内建成了4个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布设红外触发相机80部,基本实现了保护区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区域常态监测的全覆盖。保护区已成为首批“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MAB/ISZS 试点保护区”。经统计,相关红外相机共获取野生动物有效照片20多万张,视频8000多份。先后拍摄到雪豹(Uncia uncia)、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白唇鹿(Gervus albirostris)豺(Cuon alpinus)、石貂(Martes foina)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其中白唇鹿、豺、、石貂、和黄鼬等4种兽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保护区初步摸清了保护区内鸟兽物种多样性。共拍摄到区内野生动物13目26科49种,其中兽类18种, 隶属于6目10科; 鸟类31种, 隶属于7目16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蒙古野驴、白唇鹿、豺和金雕等5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北山羊(Capra sibirica)、猞猁(Lynx lynx)、石貂、鹅喉羚、盘羊、岩羊、暗腹雪鸡、秃鹫、大鵟、红隼和短耳鸮等11种。列入CITES附录I的有2种,附录II的有9种, 附录III的有3种;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的4种、近危(NT)的1种、易危(VU)的1种。同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还开展了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北山羊、岩羊等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观测研究。 

  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瓜州县境内,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结合部,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为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区域动植物种丰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保护区分南北两个片区,总面积80万公顷。保护区属典型的大陆干旱荒漠气候,基本特征是降水特少,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低,日照时间长,热量充沛,昼夜温差大,风大沙多。区内共有高等植物63科210属455种,主要以典型的中亚四大荒漠植被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分布有脊椎动物29目65科21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40种,其中国家І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雪豹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盘羊、大天鹅(Cygnus cygnus)、鹅喉羚等30种。 

  近年来,安西自然保护区通过全面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保护区准入制度,加强管理车辆及人员入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入区及各类破坏资源、污染环境违法行为,聘用专职管护员及社会监督员,加大巡查管护力度、维护野生动物饮水点、严打偷猎和全面禁牧等措施,区内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扰动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雪豹等食物链的顶端动物在保护区内的遇见率明显增加,保护区逐渐成为了雪豹、豺、蒙古野驴、北山羊、岩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鹅喉羚

雪豹

岩羊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传真:010-68597591 办公室电话:010-68597591 邮箱:mab(at)cashq.ac.cn[将“(at)”替换成“@”]
人与生物圈编辑部电话:010-68597516 邮箱:mabmag(at)163.com[将“(at)”替换成“@”]